资阳地处“成渝之心、巴蜀门户”的重要位置,是四川唯一直接连接成渝“双核”的地级市,既是成都东南出川的“咽喉要地”,也是重庆西北入川的“门户枢纽”。今年,这座贯通巴蜀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荣获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。
走进资阳街巷社区,在老茶馆的象棋声、电梯间的“夕阳红”与街巷的“志愿红”中,探寻文明如何浸润“成渝之心”。
资阳城市风景。资阳市文明办供图
遇见美好
文明是共治共享的幸福图景
阳光轻洒在雁江区向阳社区。吉祥苑小区门前的老黄桷树下,两位银发老人戴着老花镜,专注地纳着鞋底。不远处的向阳老茶馆里,传来阵阵欢笑声——这里曾是临江粮站的仓库,如今成了老人们的“幸福驿站”。73岁的王大爷正和朋友下着象棋,头顶风扇轻转,送来阵阵凉意。“这儿不仅能下棋、看电影、听讲座,中午还能在社区食堂吃上热乎的饭菜!”他满脸笑意。同一时间,一墙之隔的活动室里,扬琴、二胡、笛子的乐声交织成一首《幸福年》。79岁的向阳民乐队负责人宋道清感慨:“社区提供场地,让我们老有所乐,生活更有意义!”
向阳社区有5800多名居民,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20%以上。这里不仅建立了休闲娱乐的场所,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,构建起完善的便民服务体系,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中最温暖的注脚。
向阳老茶馆里,老人正在休闲娱乐。资阳市文明办供图
在雁江区松涛镇红岩子社区的家合雅苑小区,崭新的电梯矗立在单元楼前,车辆停放有序,空气中飘来饭菜香气。92岁的王国成老人按下电梯按钮,挽着老伴缓缓走进轿厢。“以前下一趟楼,老伴累得直喘气,现在上下楼都方便,每天都能去儿子家吃饭。”老人感慨道。这个曾因停车难、出行难困扰居民的老旧小区,经过加装电梯、规范停车、设施改造后焕然一新。
资阳以居民需求为导向,改造老旧小区,打造群众家门口的“幸福综合体”,构建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与“生活服务圈”,实现“自行车坏了有人修、孩子暑假有地方托、老人用餐有食堂”的一站式服务,让居民生活安心又舒心。
看见微光
文明是互助友爱的携手前行
走进全国文明单位国网资阳供电公司,“红细胞”长廊上的一张照片映入眼帘。照片中,身披“红细胞”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绶带的志愿者李佳铭,正蹲下身为一个小女孩细心梳辫子,眼中盛满爱意。
“红细胞·好邻居”文明实践志愿者李泽宇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温情故事。照片上的小女孩2岁时因高烧失聪,李佳铭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与小女孩结缘,此后常去陪伴,还通过“红细胞”队伍对接爱心企业家资助其看病。因耳蜗未发育完全,小女孩未能复聪,但“红细胞”带给她的温暖始终留在孩子心里。几年前,小女孩登上国网四川电力春晚舞台,用手语诉说:“因为有爱,有你们,我很幸福。”如今就读高中的小女孩,仍通过微信视频与李佳铭延续“母女情”。
除了“红细胞”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、“小树苗关爱行动”志愿服务队,在资阳,还涌现出“雁城大妈”“红黄蓝”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,让文明融入日常。他们如同点点星光,汇聚成璀璨星河,让爱在资阳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奔腾不息。
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。资阳市文明办供图
听见足音
文明是同心共创的不懈奋进
“家家户户都有老人,应该多开展一些反诈宣传活动。”“低保办理有哪些新政策?”“大家加装电梯的意见不统一,咋整?”……在娇子社区帝景名苑小区,一场坝坝会正热闹进行。居民泡上一碗盖碗茶,围坐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,打开基层治理“话匣子”。
文明城市创建开展以来,资阳开拓群众视角,以“茶”为媒开展坝坝会,设社区“听音堂”定点收集诉求,开展“文明进万家”入户集民意,用“屏对屏”“键对键”“面对面”搭建线上线下全覆盖倾听平台矩阵,让群众愿意说、主动讲,架起政民连心桥。
为了让群众说完有反馈,资阳构建“快速交办-响应-解决-反馈”的闭环管理考核机制。“文明随手拍”“12345热线”及《资观帮忙》《资观监督》栏目,让民生诉求有回音。随着越来越多问题妥善解决,各级各部门对舆论监督从回避转向欢迎、从被动变为主动,政务环境如春风拂面。
全民活动。资阳市文明办供图
夜幕降临,家合雅苑的电梯仍在上下穿梭,老人们露出舒展的笑颜;“小树苗”志愿者的微信群里,又弹出了新的帮扶信息;坝坝会上居民提出的意见有了回音;“爱在资阳 美在文明”的标语在城市LED屏幕上循环播放……这便是资阳的文明脉动。
供稿:四川省文明办 四川文明网